计算机网络基础:基础概念
第一章
计算机网络的特点
- 由通用的、可编程的硬件组成;
- 并非用于实现某一特定目的;
- 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;
互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
- APPANET:TCP/IP 成为 APPANET 上的标准协议
- 三级结构的互联网(NSF-Net):主干网、地区网、校园网
- 多层次 ISP 结构互联网:主干 ISP、地区 ISP 和本地ISP
互联网的组成
- 边缘部分: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
- 核心部分:大量的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,为边缘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
交换方式
-
电路交换:
N 部电话两两相连需要使用 条电线,所以需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;
面向连接:
- 建立连接;
- 通信;
- 释放连接;
电路交换的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。由于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,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。
-
分组交换:
在报文交换的基础上,采用存储转发技术,把要发送的报文划分为较短的,固定长度的数据段;
每个分组的前面都要添加上首部,接收端剥去首部还原报文;
将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,每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。
优点:
-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,对通信链路逐段占用;
- 每个分组独立选择最合适的路由;
- 在不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;
-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;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,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。
缺点:
- 转发时需要排队,增加时延;
- 必须携带首部,额外开销;
- 需要额外的管理和控制机制;
-
报文交换:
电报通信,基于存储转发原理。
将整个报文一次性(不分组)存储转发,交换时延长。
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作用范围:
- 广域网 WAN
- 城域网 MAN
- 局域网 LAN
- 个人局域网 PAN
使用者:
- 公用网
- 专用网
把用户接入互联网:
- 接入网 AN(Access Network):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的第一个路由器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-
速率:bit/s,数据率,比特率,往往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,非实际运行速率
kb/s Mb/s Gb/s Tb/s
与 KB MB GB TB 区分
-
带宽:
- (本意,频域称谓)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,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,Hz。
- (计网,时域称谓)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,bit/s。
- 提高带宽并不能提高比特的传播速率,只能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。
-
吞吐量:
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。
受带宽、速率限制。
-
时延:
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:
- 发送时延;
- 传播时延;
- 处理时延;
- 排队时延:取决于网络中的即时通信量;
-
时延带宽积:
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
可以用来代表链路的比特容量
-
往返时间 RTT:
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所经历的时间
-
利用率:
- 信道利用率:有数据通过的时间的占比;
- 网络利用率:全网络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;
非性能指标
费用、质量、标准化、可靠性、可扩展性、可升级性、易于管理和维护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分层结构
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/RM(7层)
应用层 |
---|
表示层 |
会话层 |
运输层 |
网络层 |
数据链路层 |
物理层 |
TCP/IP(4层)
应用层 |
---|
运输层 |
网际层 |
网络接口层 |
协议
组成要素:
- 语法: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
- 语义:需要发出怎样的信息、做出怎样的响应、完成怎样的动作
- 同步:事件实现的顺序
表现形式:文字描述、程序代码
协议数据单元 PDU
分层的各层协议实际上就是各个对等层之间传递数据的各项规定
实体、协议、服务
实体:可发送/接收信息的硬件/软件进程。
协议:
- 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集合。
- 需要考虑极端条件,能够解决各种异常情况。
服务:
-
在协议的控制下,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可以向上一层提供服务,同样,实现本层协议需要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。
-
本层的用户只看得到服务而无法看到协议,即下层协议对上层透明、不可见
-
协议是水平的,控制对等实体。服务是垂直的,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层间接口调用
-
上层使用服务原语,获得下层提供的服务